越西,这片彝汉交融的土地上,法治的种子正以独特的方式生根发芽。面对民族地区群众法治需求多元、语言文化差异显著的特点,越西县人民法院深耕“雨露普润”核心理念,将法治宣传化作春雨,既精准滴灌于需求土壤,又借势浸润于文化肌理,打造“索玛花开·‘嶲望’雨露普法”品牌,走出了一条让法律扎根乡土、融入生活的特色路径。
精准滴灌:让法治之声穿透山海
“以前听法律像听天书,现在用彝语讲,配着案例,地里干活歇脚时看一眼听一下,就懂了!”普雄镇汉扎洛村村民马海某某的话,道出了“精准滴灌”普法的实效。
针对彝族群众占比高、部分群体汉语理解能力有限的实际,越西法院组建“双语普法专班”,精心制作《“嶲望”雨露彝语普法课》视频,视频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婚姻家事、土地权属、电信诈骗等问题,用彝语方言讲解《民法典》《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条,穿插本地真实案例改编事迹,让法律条文变“活”。宣传视频在全县12块LED大屏滚动播放,覆盖县城广场、乡镇集市等核心区域,借村民大会、合作社培训等契机集中播放10余场(次),累计观看超2万人(次)。
为打破“看得见的没时间看”的困境,越西法院将视频内容制作成音频片段,适配全县各村“村村响”广播系统。每天“彝语法治小喇叭”准时响起:“彩礼不是越多越有面子,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反而会闹矛盾……”如今,田间地头的劳作间隙、农家院落的饭前饭后,法治之声已成常态,实现“抬头见屏、侧耳听法”全覆盖。
借势融情:让法治之雨浸润节庆
火把节的火焰照亮夜空,也点燃了普法的契机。在越西,彝族传统节日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普法的“黄金舞台”。
法院组建的“彝汉双语普法队”,深谙“文化认同是最好的传播力”。2025年火把节期间,他们瞄准全村最受瞩目的选美赛——这个聚集了80%以上村民的场合,提前与主办方沟通,在赛事间隙嵌入30分钟“彝语法治专场”。“阿依(姑娘)们选美看品德,过日子更要懂法律!”沙马约沙老法官用拉家常的方式,结合《民法典》中“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条款,讲解本地两起因高额彩礼导致婚姻破裂的案例。台下群众听得入神,不时点头回应,有村民当场表示:“明年嫁女儿,坚决不搞高价彩礼!”
不仅是火把节,在彝族年、中秋节等传统节庆中,普法队也提前规划:在“杀猪宴”前讲赡养义务,在“赶集日”摆法律咨询台,将移风易俗、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化作“节庆里的提醒”,让群众在欢歌笑语中自然接受法治滋养。
法治夜校:让法治之露滋养发展
“白天忙农活,晚上学法忙”,这是城北感恩社区的新景象。作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的群众从山区搬到城镇,面临土地流转、物业纠纷等新问题。法院联合社区开设“法治夜校”,双语法官准时开课。
“以前租地给别人,就写个纸条,现在才知道要签正规合同!”社区居民吉克某某在夜校学到土地流转法律知识后,重新与承租方签订合同,避免了潜在纠纷。夜校课程按需定制,针对搬迁群众,讲物业维权、就业合同。针对贡莫镇等产业村,讲合作社经营、劳务纠纷——今年以来,已开展专题培训3场,发放《产业发展法律指南》双语手册100余本,帮助村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难题,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法治加油站”。
巡回审判:让法治之光照亮村寨
“把法庭搬到村口,案子审完,道理也懂了。”这是巡回审判的生动写照。越西县4个派出法庭干警带着国徽、案卷,深入村寨、社区,将庭审变成“看得见的法治教育”。
今年7月,中所镇某村有一批脱贫户因政策理解偏差、法律意识薄弱而拒还小额信贷。经多次调解无效,中所法庭果断启动巡回审判机制,将庭审现场搬到了村委会前的院坝里,闻讯而来的村民们挤满了小院。法官操着流利的彝语,将复杂的金融政策拆解成通俗易懂的道理,一边对照账本,一边阐释小额信贷“救急不救穷”、“政府贴息助发展”的本质,更严肃指出“有借有还”不仅是人情常理,更是不可触碰的法律底线。法官还通过身边故事警示赖账行为会损害未来的更多帮扶支持,也会损害整个家支的信誉。面对清晰的法律条文和法官深入浅出的剖析,原本态度强硬的脱贫户们渐渐低下了头,主动承诺履行还款义务。庭审结束后,法官并未离开,而是就地组织了一场“金融诚信坝坝会”,以案释法,详细讲解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边界、法律义务和失信后果。村民们围着法官热烈讨论,有人感慨:“原来这贷款不是白给的‘救济粮’,是帮咱翻身的‘种子钱’,用了就得还!赖账不光丢面子,还踩了法律的红线、断了自家的后路!”
今年以来,越西法院累计开展巡回审判23次,审理劳务纠纷、彩礼返还等典型案件30余件,吸引群众旁听3000余人(次),真正实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
案例凝露:让法治之镜照见陋习
“你看,这家为了攀比,彩礼收了28万,最后闹到法院,钱没留住,感情也没了……”普雄火把广场的“移风易俗案例墙”前,村民们围着看案例、议是非。
越西法院精选10起涉高价彩礼、铺张丧葬的败诉案例,编纂成《越西法院移风易俗警示录》,发放到全县各乡镇,案例墙则用彝汉双语图文展示,同时,通过“案例手册+广播解读+院坝座谈”组合拳,针对校园欺凌、禁毒拒毒等热点开展宣传42场次。围观群众纷纷感叹:“这些案例就像镜子,照得见陋习,也让我们懂了法律的底线。”
文化育法:让法治之韵融入非遗
“月琴弹起法治歌,彝乡盛开和谐花……”越西非遗馆内,非遗传承人加瓦杨加拨动月琴弦,赢得大家阵阵掌声。他说到“过去只知道月琴要传给子孙,今天才明白还能通过法律确权保护技艺,谢谢法院工作人员”。这是法院创新“非遗+法治”模式的生动场景。
越西法院创新将月琴展演、彝绣展示等非遗活动嵌入“法治微课堂”:法官用彝语讲解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发放《非遗传承与法律》双语手册,现场解答“祖传技艺被侵权怎么办”等问题。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非遗+普法”宣传活动15场(次),让群众在欣赏月琴悠扬、彝绣精美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正如村民所说:“我们爱听月琴,也爱听这些和我们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
从LED大屏到乡村喇叭,从火把节到法治夜校,从巡回审判到非遗展演,越西县人民法院的“嶲望”雨露普法,正以“精准滴灌”的细致、“借势融情”的智慧、“浸润深耕”的韧劲,让法治如春雨般滋养彝乡大地。当索玛花在山间绽放时,法治的种子也已在群众心中生根——这不仅是普法的成效,更是基层善治的生动注脚。未来,越西法院将继续深化“雨露”理念,让法治之雨持续洒落,催生出更多和谐、文明、富裕的彝乡新图景。
来源:越西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