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警界风云 >
“警察妈妈”的12年,她的“孩子”遍布凉山67所小学!
www.liangshanpeace.gov.cn 】 【 2025-10-23 11:27:44 】 【 来源:凉山长安网

2(1).jpg

  “‘暖流计划’执行强度最大的一年,全州有13000多个孩子穿上了我们送去的羽绒服,67所小学收到包含乒乓球桌的体育包,截至目前,已有527个孩子通过我们的走访获得一对一持续资助……”每当说起这些数字,西昌市公安局民警沈萍总是强调“做得还不够”。在她看来,每一个数字,都连着一条山路、一户人家、一个孩子的未来。这都是志愿者团队用脚步丈量的山路,双手传递的温度。


  凉山驿站那个202人的志愿者微信群,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但在沈萍心里,这个数字远不能涵盖十多年来为公益奔走的所有人。“527个资助孩子,意味着我们至少走访了山里527个家庭,但实际我们跑的路、见的人,比这要多得多”。

1.jpg

  为了给山里孩子唱首歌,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背着沉重的非洲鼓在崎岖山路上爬4个小时;为了尽快将物资送到孩子手上,在大雾弥漫的山林里迷过路,只能攥紧方向盘贴着悬崖边慢慢挪;雨雪夜里推车、换轮胎对于沈萍和她的团队来说都已是常事,汽车开不进的路段,就换成马匹代步,马匹到不了的地方,索性就靠双脚一步步丈量。


  沈萍那“不图啥”的坚持,在外人眼中看起来有些“傻气”,出钱出力还得冒着生命危险,究竟图啥?在沈萍看来,这样的“傻气”,恰恰是警察身份之外,另一种形式的“守护”。“我们执法时讲的是证据与规则,但面对这些孩子,我们要拿出的是真心与陪伴。”她说,“执法要有力度,但人心更需要温度”。“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也无意站在聚光灯下。


  我只是个普通的民警,做的也是普通事”。沈萍认为,助学,不仅是给予,更是一种守护。在她长达28年从警生涯中,社区民警、基层办案、处理治安刑事案件的经历,让她目睹了太多“无知者无畏”而走向违法犯罪的身影。面对他们,沈萍心中除了愤愤不平,更多的是痛心与无奈,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无比真切地认识到:“教育是社会秩序构建与维护的基石”。


  她深知,想从源头上预防犯罪、化解矛盾、守护安宁,必须回到价值观的塑造与行为的引导上来——通过法治教育、道德培育,从思想上消解暴力、欺诈等犯罪动机;通过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从根本上减少因贫瘠而滋生的盗窃与抢劫,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通过推动不同群体形成共同价值认同,化解邻里纠纷于未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沈萍相信,教育赋予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规则的敬畏、对生命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这份认知,让她愈发坚定将公益力量聚焦于教育,“把教育抓得实一点,把孩子扶得稳一点,未来的平安基石就能更牢一点”。


  那些坚守的人,让我不敢停下脚步


  沈萍的记忆里,装着太多让人动容的身影——那些扎根大山的坚守者,成了她不敢懈怠的理由。十多年前,沈萍曾去一所村小陪孩子们过六一。那所学校只有两位彝族男老师。孩子们表演节目时,没有专业化妆品,就用仅有的一支口红,给每个孩子化上“像花朵一样的妆”;没有专业编导,硬是凭着热情排了一整台演出——孩子们跳得不算优美,却用尽全力跺脚、唱歌,“每一下都砸在我心里”。


  八九年后,沈萍再访这所学校,新教学楼正在建设,孩子们穿上了盛装,可学校依旧仅有那两位老师——他们头发已经花白、眼角也有了皱纹,却还像当年一样,为孩子们编排节目,蹲在地上给孩子们整理演出服。“我们只是偶尔来,可他们却守了一辈子,把青春、心血都化成了无声的托举和爱。”沈萍红了眼,“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帅”!


  另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同样始于十多年前。昭觉县那个常年被大雾笼罩的村子,村支书兼任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一教就是十多年。那天沈萍她们带着学习用品和棉衣进山,老支书全程都笑着忙前忙后,帮着把物资分到孩子手里。可等到送她们上车时,他攥着车门框的手顿了顿,突然转过身,用衣袖抹了抹眼睛—— 那一下动作很轻,却像落在沈萍心里,沉甸甸的。


  半年后,中心校校长深夜给沈萍打来电话,校长和老支书正在一起,两人喝了一些酒,都哭了,“娃娃们有福气啊,真的谢谢你们,还有那些连面都没见过的朋友,这么多年了,从来没忘了这里的娃娃,一门心思帮衬我们……谢谢你们的这份心”!“其实我才是被感动的那个。”沈萍总说,当面对村支书的眼泪,看懂他的艰辛和希冀,沈萍觉得自己很狼狈。“和他们比,我还是做得太少”,这些人也驱使沈萍一直在公益的路上走下去。


  孩子给的力量,是公益的意义


  公益路上,沈萍也有过“无力时刻”。2018年,她去一所中心校给孩子们发冬衣,当听到“253个孩子缺少照顾”时,她的内心极受震撼。原本想给每个孩子一个拥抱,可拥抱没进行到一半,就忍不住躲到角落落泪——“这是我第一次在活动时情绪崩溃,我连给孩子们挤出一个笑容的力气都没了”。


  让沈萍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平复心情回到孩子中间时,孩子们却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角,反过来安慰她:“阿姨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的。”简单一句话,让沈萍再度破防,“那些孩子像山间独自绽放的小花,迎着风也要开。我们总说帮他们,其实是他们在给我们力量”。苔花如米小


  如今,沈萍仍奔走在凉山的路上,也见证着大凉山的变迁——以前去偏远学校单程动辄十多个小时,司机都不愿跑,如今大多能当天往返;校舍新了,路变宽了,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面对“博名博利”的质疑,她和团队早已坦然:“我们赚了,赚了很多,赚了很多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和满足,赚了无数声的‘谢谢’,这就够了。”


  今生有幸  与你同行


  今生有幸与你同行沈萍与志愿者们的合照“今生有幸与你同行”,是沈萍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心里,“你”是默默坚守的乡村老师,是不离不弃的志愿者伙伴,是山里坚韧成长的孩子,也是这身藏蓝警服赋予她的责任与温度。


  藏蓝守护  凉山不凉


  如今,沈萍在绿色家园管理大队从事戒毒康复工作,每天面对迷途知返的人,她始终用耐心去引导,用信任去唤醒。“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爱找沈萍姐唠两句。”住在绿色家园的小李(化名)提起沈萍,语气里满是依赖,“不管是家里的烦心事,还是自己钻牛角尖,萍姐从不急着说教,就安安静静听我讲,最后几句话就能帮我把心里的包袱卸了。”


  沈萍开展基层走访工作说起在这儿的日子,小李脸上露出了笑:“这儿的管理特别有人情味,上次家里突然遇到点急事儿,我正发愁,萍姐她们知道后主动帮我联系解决了难题。而且在这儿不光能学门手艺,出去后萍姐她们还会帮忙对接就业岗位。其实我现在心里特别踏实,以后出去也能靠自己手艺好好过日子”。


  沈萍开展基层走访工作沈萍常跟同事说:“这些人以前走了弯路,心里本来就没底,咱要是不伸手拉一把,他们就更没勇气往前走了。”在她看来,真正的戒毒康复工作从不是把人“送出门”就完了,而是要帮助他们慢慢与社会接轨、真正融进去。“咱们多搭把手,社区就能少点操心事儿;多帮他们解决一个小问题,他们往正路上走的信心就多一分”说这话时,沈萍的眼里满是实在的暖意。


  来源:西昌公安局


编辑:唐玉饶
中共凉山州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