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每日头条 >
党建引领“枫桥”之花在凉山盛开
www.liangshanpeace.gov.cn 】 【 2023-10-18 11:26:23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1.jpg

法院干警来到田间地头找当事人调查了解案件情况

2.jpg

  检察机关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

3.jpg

  民警带领“舅舅义警队”到群众家中走访

4.jpg

  法院干警在邛海景区向游客宣传《邛海保护条例》


  苏勇唐玉饶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唐万贵文/图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有泸山、邛海、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故里等A级景区27个,还有闻名中外的“彝族火把节”、泸沽湖摩梭文化等。


  近年来,随着凉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各类新型矛盾纠纷不断涌现,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在凉山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凉山州政法系统坚持党建引领,深耕基层民意,积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创枫”活动,创新推出“移风易俗乡村治理”“三级母舅调解联盟”“邛泸‘枫’景·‘五治’兴安”基层社会治理、“四前”服务工作法、“群众家门口的12309”等一批具有凉山特色的“枫桥”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凉山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移风易俗


  广大乡村地区呈现新面貌新风尚


  高价彩礼、红白喜事、人居环境、蹲地不卫生用餐习惯等,曾是凉山州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


  2022年底,凉山州结合开展“创枫”活动,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为法律法规遵循,将治理高价彩礼作为切入点,持续开展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以“一年见成效、两年固基础、三年成常态”为目标,成立由州领导担任组长的凉山州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


  紧紧依托《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凉山州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总体方案》《凉山州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导则》《关于治理蹲地用餐深化移风易俗的通知》《凉山州加强人居环境治理二十条措施工作清单》等政策指导文件相继制定出台,明确婚嫁彩礼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红白喜事、人居环境治理等移风易俗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落实,形成了“1个总体方案+3个细化规定”的制度体系。制订《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范本)》《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章程(范本)》等规定,结合各部门职能职责,建立责任、任务、督查“三张清单”,开展靶向精准治理、监督管理。


  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凉山州各级政法单位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居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作用,夯实移风易俗法治基层基础,将操办红白事宜的标准、婚嫁彩礼上限等纳入组织章程,遏制歪风邪气蔓延的势头。全州共制止10万元以上彩礼161起,解除无效婚约1718对,规范集中办理红白事2990场次,为群众减轻负担5亿余元,所涉家庭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带来的关怀和温暖,交口称赞移风易俗消除了长期以来压在当地老百姓身上的负担,群众积极支持拥护参与移风易俗,广大乡村地区呈现新面貌新风尚。


  强化多元解纷


  “三级母舅调解联盟”应运而生


  “‘枫桥经验’的最大特色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凉山州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盐源县公安局泸沽湖派出所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本地少数民族“遇事找家支”“有事靠母舅”等习俗和辖区实际情况,将“枫桥经验”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组建起了全国首支“舅舅义警队”,并按照家支分布和地理位置,采取“1+1+N”的模式,将“舅舅义警队”细分为7支小队,协助民警开展治安巡逻、法治宣传、服务群众等工作。该所将“枫桥经验”与“火塘文化”有机融合,在辖区梯次打造起了5个氛围浓厚、群众喜爱的“火塘调解室”,使辖区群众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自觉和“有事找公安、到火塘”的行为习惯。该所还以“舅舅”为亲缘纽带,与乡镇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村组干部等整体联动,将各家支具有族长权威和地位的“祖母”与“舅舅义警队”有机结合,组建起了目前全国唯一的“三级母舅调解联盟”,并按照矛盾性质、调解难度等构建黄、橙、红“三色”风险预警处置模式,按照“黄色民警单独调解”“橙色舅舅加入化解”“红色祖母主持拍板”的模式,对各类矛盾纠纷实施分级分类精准调处。


  据了解,近年来,凉山州公安局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要求,以人民群众为基础,融合“枫桥经验”,察民情、听民声,主动解民忧、排民难,全力推动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脚板走访向线上线下融合,单兵作战向警民联合转变,寻找出一条条属于各县(市)各警种特色的治理道路,全州各级公安机关也因地制宜推出多种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涌现出一批省级“枫桥式派出所”。


  为群众办实事


  努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12309”


  2007年,刘某在何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何某的户口薄从何某父亲手中借出,以何某的名字为当时无身份证的邓某办理了虚假临时身份证,并使用该证与邓某冒名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证,给何某的婚姻造成了极大困扰。


  今年4月4日,为帮助何某解决该问题,会理市检察院召开了由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组成,市法院、市民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听证会,为民政机关撤销该类冒名顶替婚姻登记提供了依据,使何某被冒名进行婚姻登记一事得以圆满解决。


  “2022年至今,全州两级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开展简易公开听证140件。”凉山州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凉山州两级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坚持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紧抓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案件、公开听证、司法助推乡村振兴、国家赔偿、刑事申诉等重点工作,深入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努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12309”,组织干警到各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地开展“巡回接访、带案下访”、反电诈等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受理信访事项。同时,结合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专项活动,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满意度。


  2022年,西昌市检察院被授予“全国文明接待室”称号,德昌县检察院、会东县检察院被授予“全省文明接待室”荣誉称号。


  探索基层治理


  创新“邛泸‘枫’景”等品牌


  李某与马某均系西昌市安哈镇牛郎村村民。今年初,双方因农田灌溉发生争执,在拉扯的过程中造成李某头部受伤,双方就赔偿事宜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7月13日,西昌市法院海南法庭联合安哈镇政府、牛郎村村委会,通过“部门联动+”的诉调对接模式,成功调解此起纠纷案。


  “凉山州中级法院高度重视‘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加大对法庭的资金和政策倾斜力度,完善法庭办公办案设备、文化阵地等基础设施,保障法庭培优见效……”凉山州中级法院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凉山法院系统着力构建“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与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建立非诉对接机制,健全基层治理单位司法联络机制,帮助指导基层治理单位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深化“一乡一镇一法官”服务联系活动,打造多功能诉讼服务平台,推广跨域立、自助立、网上立等多种立案服务,为群众提供“指尖上”的诉讼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全面推行庭审“线上见”、调解“网上办”,不断延伸人民调解平台前端,创新推出“邛泸‘枫’景·‘五治’兴安”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探索一条别具特色的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书写好了司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篇章。


  做实法律服务


  “四前”服务工作法温暖人心


  盐源县龙塘镇的刘某与曾某是兄妹。刘某外嫁至邻近乡镇后,户口未迁走,在结婚地也未分得土地。2019年,母亲去世后,刘某与曾某就共有土地分配产生争议。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来到两人家中开展调解,“背对背”地做双方思想工作,将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释读,明确双方都要换位思考,最终促使这对兄妹握手言和。


  近年来,凉山州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凉山民情实际,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维护稳定、服务发展、推进法治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出适合凉山创新发展的矛盾纠纷“冲在前”、法律服务“跑在前”、社区矫正“管在前”、普法教育“走在前”的“四前”服务工作法。


  凉山州设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中心18个,17个县(市)共有调解组织2750个,建成州、县(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8个,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0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377个,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每年为上万名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推进“智慧矫正”实现远程视频督察全覆盖,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开辟法治宣传教育第二课堂,结合农村地域特点,组建“马背宣讲团”“摩托车服务队”等普法队伍28支,深入乡村、社区组织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围绕权益保障、控辍保学、禁毒防艾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凉山州已成功创建省级“枫桥式司法所”3个,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


编辑:唐玉饶
中共凉山州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