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诗词随笔 >
脱贫攻坚 宝清村变“ 幸福万元村”
www.liangshanpeace.gov.cn 】 【 2021-01-15 16:30:02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脱贫攻坚 宝清村变“ 幸福万元村”
  
——凉山州委政法委帮扶宝清村脱贫攻坚侧记


王宁峰与村民销售当地辣椒


王宁峰随村民探查当地“危房”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仁刚 赵文 唐万贵 王晗阳 文/图
  
  黝黑的皮肤,厚重的眼镜,说起扶贫工作如数家珍,这是凉山州委政法委干部王宁峰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2018年,王宁峰开始担任盐源县白乌镇宝清村驻村第一书记,他近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就是凉山州委政法委帮扶宝清村脱贫的缩影。从2016年开始,凉山州委政法委定点帮扶盐源县白乌镇宝清村,通过“输血”与“造血”并举,帮助宝清村如期实现脱贫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估计达到1万元左右。”王宁峰高兴地说。
  
  修道路强组织 宝清村换了新模样
  
  路,曾是压在宝清村村民心头的一块“重石”。宝清村地处二半山区,海拔2500米,距离盐源县城22公里,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百十户彝族老百姓世代居住在此。宝清村共有329户139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有58户285人。由于地域限制,村里交通不便、道路路况差,同时,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干旱少雨还时常遭遇冰雹等自然灾害。
  
  精准扶贫前,宝清村基本处于和外界隔绝的状态。4年来,凉山州委政法委先后下派3名干部到宝清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宝清村脱贫致富。王宁峰便是其中一个。“我刚到村上时,村子里没有硬化道路,全是泥路。”2018年,王宁峰作为州委政法委帮扶宝清村的扶贫队员来到宝清村,他记得那时大多数村民都还住在土坯房里,卫生条件差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把这块“重石”移走,凉山州委政法委多方面协调资金及项目,积极协同相关部门一起为村上修建硬化道路,升级安全饮水管道,改造危桥,针对高山地域气候不稳定的问题,州委政法委还协调州、县防震减灾局在村上建成了第一座防雹炮点。
  
  基础设施要改善,基层组织也要建强,在王宁峰的帮助下,宝清村两委建立起了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村民议事规程等规章制度。制度上墙,严格执行,村里的事务走上正轨。
  
  如今,宝清村的老百姓都住上了新房,车辆开到家门口,生病了在村上就能就医,孩子在村里的幼教点上幼儿园,村文化室里可以查阅学习到新的种植技术、家家户户通水通电,还通了4G网络……
  
  建产业增收入 充实老乡的“钱袋子”
  
  “我家现在除了种玉米、花椒,还养了60多只羊,一年收入超过5万元。”2020年是个丰收的好年头,三组村民沙木呷盘算着这些农副产品卖出去之后的收入,脸上挂满了笑容。
  
  “种一片坡,收一箩筐”,这话是从前宝清村村民的俗语。以前,宝清村村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改变旧观念,念好“产业扶贫经”,依靠科学种植走上致富道路,就成了凉山州委政法委的帮扶思路。
  
  “老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还得看‘钱袋子’。我和村干部商量决定要拓宽思路、找到钱路,我们要种得好地更要走得出去。”王宁峰将村里的情况汇报给凉山州委政法委。州委政法委提出“示范带头、中间突破、攻克底层”的扶贫工作思路,为每户制定出了精准的脱贫方案,并通过做好产业链、就业链、增收链,实现当地产业升级、村民增收。
  
  在凉山州委政法委的协调帮助下,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西昌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到宝清村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村民改良种植作物和种植技巧,实现当地农业的“改造升级”。2018年,宝清村开始大量引进烤烟和巨星海椒,当年全村共种植烤烟500亩,巨星海椒600亩,增收220万元。尝到了产业升级的甜头后,接下来的两年,宝清村不断扩大规模,引进新型产业。到2020年,宝清村以烤烟种植为主业,大力发展花椒、巨星椒等各种农作物,形成“1+N”的产业发展模式,全村烤烟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巨星海椒达1200亩,花椒1000亩,核桃1000亩,苹果800亩,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3000余亩。村里养殖了高山鸡7400只、高山红骨羊2000只,整个村子的产业构成更加合理,产业类型得到极大丰富。为了让产品卖出去,在帮扶初期,州委政法委大力开展“以购代捐”,助力贫困群众增收。
  
  只在村里发展产业还不行,还得让村民们走出去。王宁峰介绍,扶贫工作开展前,村子外出务工人员仅有42人。精准扶贫后,凉山州委政法委协同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并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务工。“走出村子不仅能为村民带来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外界接触可以不断改变大家的观念。”2020年,宝清村外出务工人员已有300余人,王宁峰预计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2734元,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将达到8160元。
  
  翻“大山”战冰雹 他是村民心中“木呷”
  
  驻村工作对王宁峰来说是一个特别的经历。这期间,他哭过也笑过,让他最难忘的莫过于2018年夏天的一场冰雹。
  
  那是2018年6月22日,这个日子王宁峰记得很牢。“那天之前我们村都处于异常干旱的状态,所以我一直祈求能来一场及时雨,这样地里的庄稼就能活过来。”当天下午,王宁峰和村干部站在村两委的坝子上,远远望去看见山的另一边有一朵黑压压的乌云。“我们知道隔壁村子在下雨,心里好羡慕,一直期盼着乌云能飘过来。”王宁峰的愿望部分成真了,风是吹来了、乌云也飘过来了,但没想到它们带来的不是渴求已久的甘霖而是冰雹。
  
  “雨没来,冰雹来了。”眼看雹子落下来,王宁峰的心情从最初的期盼跌倒了谷底。没有时间难过,王宁峰和村干部赶紧疏散转移地里的村民。晚上8点,冰雹停了,王宁峰和村干部第一时间冲进农田去查看损失情况。“新引进的烤烟叶子被打得千疮百孔,地里的庄稼满目疮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地里,看着眼前的一切,想着村民们可能颗粒无收,王宁峰实在忍不住流了泪,“抓起一把冰碴子,捧在手里,冷在心里。”看着村民失落迷茫的眼神,王宁峰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当天晚上,王宁峰和村干部一起统计农田的受灾面积和情况,第二天一早汇报给了凉山州委政法委和盐源县。同时,他和村干部在村里一起积极展开救济扶助工作。
  
  “针对村里受损的烤烟、庄稼,政府给予了及时的补贴。针对严重受灾的群众,凉山州委政法委和县上出政策,我们为他们积极协调到外地务工的机会。”王宁峰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像冰雹这种恶劣天气,州委政法委协调联系了盐源县防震减灾局,为村子建造了第一座防雹炮点。“有冰雹天气接近村庄时,可以提前利用防雹炮将特殊的‘催化剂’打入冰雹云的适当部位,以阻止雹块的形成。”王宁峰解释说。
  
  在宝清村,多数中老年人不会汉语。语言不通,是横在王宁峰这些汉族干部扶贫工作路上的一座“大山”。收到驻村通知后,王宁峰开始了“语言”准备工作。他收集了许多凉山州彝语推广教材,主动请教彝语专家学习彝语,向彝语播音员学习。到了宝清村,王宁峰还拜师村文书何小林,并请村组干部多用彝语和他交流。两年多下来,王宁峰早已翻过语言的“大山”,能和村民们顺畅交流了。
  
  驻村工作以来,王宁峰在村时间达700多天,走遍了宝清村329户人家。驻村的日子,他最喜欢走进村民家中,坐在火塘边听他们讲彝家故事。农忙时节,他会走进田间地头,帮老百姓铺地膜、捆烤烟、收玉米、挖土豆。他带动老百姓种植蔬菜,倡导“低盐、多蔬”健康生活。
  
  “每逢彝族年,村民就会给我送来很多土产,那一段时间我的电话就没停过,大家都打电话要让我去家里坐坐。”每逢彝族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邀请王宁峰到家中,而王宁峰都会穿上彝族传统服装,和老乡们一起载歌载舞。朝夕相处下来,王宁峰早已成为宝清村的一份子,村民们也亲切地喊他“曲木宝清”“曲木木呷”,意为宝清村人民的儿子、宝清村最优秀的人。


       后记
  
  2020年底,王宁峰结束驻村工作。但凉山州委政法委对宝清村的帮扶工作却并没停止。“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凉山州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州委政法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查缺补漏,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以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引领,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和村建制调整,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编辑:唐玉饶

凉山长安网简介 | 版权说明 | 投稿须知 | 联系电话:(0834)2191812 |

蜀ICP备18019398号-1 凉山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者必究

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正义路1号 邮编:615000

蜀ICP备18019398号-1 凉山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