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一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安宁义警队”正成为当地社会治理的新亮点。这支队伍不仅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压力,更通过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党建引领,凝聚群防群治合力
安宁镇地处城郊接合部,辖区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治安形势复杂。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安宁派出所联合镇党委政府,于2023年1月正式成立“安宁义警队”,队伍由村组干部、退伍军人、治安积极分子及热心村民组成,目前已有成员近200人。为促进安宁义警队的持续、正规化高质量发展,2024年4月,经申报民政部门批复同意成立“安宁义警协会”。
“参加义警队就是为了保一方平安,大家不计报酬,都是自愿的。”安宁义警协会会长张尔康的话,道出了队员们的共同心声。在党建引领下,义警队与派出所、镇政府紧密协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公安指导、部门联动”的多元共治模式。
科技支撑,织密乡村安全网
“安宁义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构建起“融智·月城”防控体系。通过与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全镇安装了8000余路“慧眼2.0”监控设备,实现了重点区域全覆盖。同时,配备30部“和对讲”终端设备,建立起实时对讲、定位和视频回传系统,形成了“一屏展示、一体指挥、一令通达”的指挥调度平台。
“以前村里发生盗窃案,破案难度大。现在有了监控和对讲机,我们能在第一时间锁定嫌疑人,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安宁派出所副所长赵俊说。据统计,该体系运行以来,已协助破获盗窃案件7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人,找回走失老人12人,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8.3%。
机制创新,矛盾化解在基层
安宁义警队不仅承担巡逻防控任务,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派出所创新推出“1+1+N”矛盾化解机制,即派出所+镇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联动联调。对于复杂矛盾,由“老崔调解室”联合司法、乡镇等多方力量,采取和解、赔偿、诉讼等综合方式化解。
“去年葡萄交易季,两户果农因合同纠纷差点动手,多亏义警队和调解室及时介入。”村民张大爷回忆道。最终,在义警队员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避免了经济损失。截至目前,义警队已协助调解矛盾纠纷357件,其中57.86%的矛盾化解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
服务升级,打通“最后一公里”
安宁义警队还承担起便民服务职责。队员们定期走村入户,开展送证上门、法律咨询、安全宣传等服务。今年2月,柏枝树村一老人走丢,家里人寻找半天无果。义警队员便发挥队员网络协同作用,终于在当晚10点,将走丢老人在离家7公里外的民运村找到,并安全送回家中。“没想到他们发挥了这么大作用,真是帮了大忙!”村民罗晓明感激地说。
此外,义警队还积极参与护校安园、交通疏导、隐患排查等工作。在重点时间段,他们与派出所民警联勤联动,开展“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置。截至目前,义警队已组织巡逻防控2000余次,排除火灾隐患186处,推广“反诈APP”有效下载1000余个。
据了解,义警协会成立至今,全镇全量警情同比下降2.5%,行政案件下降5.8%,刑事案件下降48.3%,23个行政村(社)中有18个行政村(社)刑事案件“零发生”,进一步延伸群防群治力量,通畅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安宁义警队的成功实践,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的生动体现。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他们不仅织密了乡村安全网,更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正如安宁义警协会会长张尔康所说:“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安宁。”安宁义警队的探索,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让“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来源:人民网